“开盒”,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暴力术语,堪称人肉搜索的升级版。这一行为指的是,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并公开他人的隐私信息,像真实姓名、家庭住址、电话号码、身份证号码等敏感数据都在其列,且往往伴随着网络骚扰与人身攻击。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,此类行为的操作门槛降低,逐渐泛滥成灾,甚至催生了一条黑色产业链。​

“开盒者” 为获取他人隐私,手段层出不穷。最常用的便是利用社工库,这是一种由数据泄露及黑客收集整合而成的数据库,从中可直接获取大量个人信息。跨平台信息串联也是常用手法,例如,他们会凭借用户在不同平台使用的统一用户名展开检索,拼凑出用户画像,再结合社工库,精准定位隐私信息。网络钓鱼同样常见,“开盒者” 会发送欺诈性链接或邮件,诱使用户主动提供个人信息。此外,通过拼接公开信息,如外卖地址、朋友圈中的地标等,也能实现对个体的精准定位。​

“开盒” 行为的危害极为严重。对 “被开盒者” 而言,首当其冲的便是个人信息泄露,紧接着便会遭受网络上潮水般的恶意评论、骚扰与攻击。情况严重时,还可能引发线下骚扰,对其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造成极大干扰,部分受害者甚至会精神崩溃,出现自残、自杀等极端行为。从社会层面来看,“开盒” 行为严重扰乱网络秩序,给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,让网络空间充满暴力与戾气,严重破坏网络生态环境。在一些案例中,“开盒者” 曝光他人隐私后,还会策划恶俗、猎奇的活动吸引网民围观,致使更多人参与到对 “被开盒者” 的攻击中。​

“开盒” 行为背后的动机错综复杂。部分 “开盒者” 纯粹是为了宣泄自身情绪,将曝光他人隐私当作释放压力或取乐的方式。还有些人是为了吸引眼球、获取流量以及更多粉丝,借此满足自身虚荣心。更有甚者,将 “开盒” 发展成了一门生意,专门为那些想 “开盒” 他人却不具备技术操作能力的人提供服务,并收取费用。​

,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